苏州圆桌 | 创新街区崛起!重塑竞争力,姑苏区做对了什么

来源:凯迪网   2023-08-02 19:55:18

站上古老的阊门城楼极目而东,“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尽收眼底。岁月沉淀的人间烟火气,从秀色可餐的姑苏“大拼盘”内的每一个迷人角落散发出来,令人陶醉其中难以自恃。


(相关资料图)

常住人口95.8万的姑苏区总面积83.4平方公里,辖区囊括14.2平方公里的主城和19.2平方公里的历史城区。姑苏区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国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更是历史最为悠久,人文积淀最为深厚的中心城区。

如今,呵护着绵延久远的江南文脉、“水陆双棋盘”的姑苏区,正紧紧围绕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新方向,持续强化创新要素和空间资源保障,通过抓好闲置载体盘活、产业载体建设以及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等关键环节,积极探索推动创新街区发展的有效路径,全力打造创新之城、活力之城。

就如何塑造创新街区并焕发城区活力这个舆论瞩目的话题,苏州市委网信办、苏州市发改委、苏州日报社和姑苏区发改局联合举办的 第59期苏州圆桌思享汇, 诚邀相关领导、行业专家和企业家代表,各抒己见、献言献策。

融合利用,互联互通

文化,是姑苏区最鲜明底色和最强比较优势,是古城发展根基与魅力的集大成者,所以必须 “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 。作为世人品读苏州的重要窗口,近年来,姑苏区主打文旅融合和非遗创新,将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到名人古宅、特色景点和古城旅游等要素中,不断创新活化利用新模式,进一步提升“苏式生活典范”的显示度和美誉度。

姑苏区发改局副局长袁敏 在苏州圆桌思享汇论坛上表示,姑苏区正围绕古城展开空间布局,充分发挥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培育更多的创新载体,加强载体和业态的深度融合,全力推动商圈和景区的互联互通,不断将人气转化为商机。

袁敏表示,姑苏区的人文和经济业态正加速融通。

“到2025年,我们要打造10个一流的商业载体。除此之外,姑苏区现在还聚焦老宅的修缮和活化利用,成功吸引了多个总部型和税源型企业落地。迄今,古城内还有200多处老宅子有望在未来招揽到优质企业。 2021年,姑苏区盘活了65.4万平方公里的载体。在此基础上,今年我们提出了未来3年盘活100万平方米前置载体的计划。” 袁敏说。

姑苏区还高度重视发展楼宇经济,每年基本上都会投入2000万元左右的专项扶持资金。在政府资金的引导下,海量的社会资本也争先恐后参与其中。 今年上半年,楼宇市场全面复苏。姑苏区160处产业园楼宇实现税收22.15亿元,同比增长了43%。

坚实而富有韧性的社会经济基本盘,是姑苏区打造创新街区并推动文化融合的强大支撑。

回归主城,创新引领

上世纪50年代,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大力修建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后者极大增强了郊区对中产阶级的吸引力。于是相对富庶的市民在之后20多年里不断前往城郊居住生活。 国家层面也因势利导,趁着第三次产业革命兴起的东风,纷纷在城郊建设科技园区,大力发展半导体、航空航天和生物医药等前沿科技。 相反,昔日炙手可热的中心城市,反而因人口迁徙、产业转移和犯罪率上升而黯然失色。

但随着进入新世纪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以创新为基本特征的科技型服务业经济崛起,中心城区遂重新成为了香饽饽。由此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企业和人才选择“回归”紧凑但便利的中心城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城市内部创新,开始被提上议事日程—— 尽管苏州的发展路径和西方城市不尽相同,但数字经济时代所催生的新机遇,同样激励着大量的创新活动回归主城区。 苏州,正经历着这一足以重塑竞争力且激动人心的经济旅程;而创新街区的打造,则置身这一努力的核心位置。

侯爱敏说,创新街区的创新属性自然十分突出。

“分布于城市中心区域的创新街区,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园或科技园。除了生活功能完善,创新街区的最重要特征是其卓越的创新属性:包括雄心勃勃的创新团队、独到多元的创新场景、不拘一格的创新理念以及如火如荼的创新氛围。” 苏州科技大学教授侯爱敏 说。

毫无疑问,街区化的环境更能契合创新型企业及创新型人才对城市生产生活的优质需求。 同样,科技创新产业的入驻,对城区来说也是极大利好——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改善空间环境并优化城市功能。

李荣认为企业要重视并利用好苏州的产业链优势。

“创新街区要突出文化氛围。然而再艺术化的构思,如果不能最终转化为经济收益,对企业来说还是缺乏吸引力。在我看来,企业要发挥自身优势,沿着产业链条深挖下去,去创造性地打造艺术感十足的创新街区。” 苏州红蚂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红蚂蚁装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荣 说。

盘活存量,有的放矢

和企业相比,老百姓平时接触最多的还是商圈。 比如作为古城区三大核心商圈之一的石路商圈,就是苏州人特别喜爱光顾的地方。 最近,位于石路步行街的“上城门”文旅融合项目正式动工。据了解,该项目依托百年石路和《姑苏繁华图》阊门外的盛况,挖掘“轧神仙”民俗内涵,植入“八仙”文化IP,力争打造集网红新零售、早咖夜酒、餐饮酒店、文创等业态以及古城观景平台等功能于一体的文旅垂直街区,为石路商圈注入全新活力。

“我们把苏州传统的造园模式引入了‘上城门’工程,用很多新材料、新技艺和新思路,以中国特有的诗情画意,去尝试唤醒很多暂时还‘沉睡’着的苏州人文记忆。而对于文化的向往和认同,更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动力。”参与改造工作的 苏州挺好玩文化商业有限公司创始人徐挺 表示。

徐挺迫切希望通过文化工程唤醒暂时还“沉睡”着的人文记忆。

主城核心商圈的存量商业,同样是生机勃勃的城市更新活动所聚焦的。 城市更新不仅为商业地产市场带注入了强劲动能,而且在塑造消费体验、重组商贸版图等方面亦扮演着重要角色。 对此, 中海竹辉环宇荟总经理朱晓翼 深有体会。

“环宇荟前身是非常有年代感的竹辉饭店,很多名人都下榻过。所以这个投资项目有浓郁的情怀主导成分。因此我们果断抛弃了超市和KTV等业态,同时将艺术馆嵌入,把酒店‘植入’创新街区的文旅融合中。 对于整体的调性把握,我们都是围绕潮流、美学和青年社交的定位来开展的。” 朱晓翼说。

中海竹辉环宇荟是中海环宇商业在苏州打造的首个商业项目。凭借着首店效应和场景创新两大“流量密码”,中海竹辉环宇荟以“小而美”破题存量商业,城市更新典型范本由此应运而生。

在朱晓翼看来,准确的市场定位是项目成功的关键。

商业地产是现代城市的有机组合体。 商业地产写字楼、尤其是核心区写字楼,正随着楼宇存量时代的到来而日渐稀缺。 那么,这些宝贵的资源,如何在打造创新街区的实践中焕发新一轮市场价值呢?

对楼宇经济或云上地产的改造,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遵循自下而上的原则,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因为很多存量资源在国资手中,所以国资要充分发挥带头引领作用。更关键的是,不要只把目光集中在项目本身,比如改造后租金能涨多少;而是应学会嵌入各种题材,努力实现对整个商业体系和街区生活综合体的迭代更新,这样收入自然水涨船高。” 戴德梁行项目及企业服务部高级助理董事袁晓玲 语重心长。

袁晓玲主张企业要“算大帐”、“算总账”。

袁晓玲所说的“算大账”、“算总账”思维,与 苏州市发改委副主任虞峰 产生了共鸣。 虞峰认为,就单个企业而言,想在获取短期收益和立足长远之间保持平衡,其实并不容易;因此这个时候国资、尤其是政府就应挺身而出扛起责任 ——比如高效敲定片区当中应当引进什么样的项目,什么样的项目在规划建设上要给予包容,什么样的项目在人才引进方面要给予助力,等等。

城市化进程依然在推进之中,昔日的人口红利正加速朝人才红利转变。 苏州相关部门正顺应形势,制定明确的战略规划,全力以赴、因地制宜打造别具一格的创新街区。”虞峰说。

虞峰对苏州建设创新街区的卓越能力充满信心。

当代苏州,如同一幅巧夺天工的“双面绣”,繁荣的经济与鼎盛的人文融于一身。

“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这里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积极探索创新街区建设,推动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服务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

苏州,看好倷! (圆桌观察员/顾善闻 图片来源:吴松奇)

来源:苏州圆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