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可静心,可固神,可疗愈,亦可修身。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大学》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诸葛亮提出"非宁静无以致远";晚清重臣曾国藩也是静坐的忠实践行者,他制定的“修身十二条款”中,其中一条就是静坐。他认为:“省思虑、除烦恼、君逸之谓也”。
苏东坡也留有静坐的佳句: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明朝心学祖师王阳明曾这样说:“初学时心猿意马,栓波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姑且教之静坐,西思虑。”
不仅是在古籍中,在如今的网络上输入“静坐”二字,关于静坐的方法、说明、解密的内容比比皆是。如果真是静坐已久的老朋友还好,若是此道新手,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解读和解密可能会令你心生向往,但那些神秘体验,传说中的走火入魔可能也会令你望而却步。
但可信度多少,却不敢苟同。在我开始每日静坐一年以后,遇到了南师的这本《静坐与修道》的册子,是南师关于“静坐”论述和观点,也有南师的静坐体验。
对于静坐爱好者来说,可以一窥“静坐”的全貌,让我们突然有了目标和方向。
在静坐过程中出现怎样的状态,代表什么,需要如何应对,这些问题都有答案。每一篇文字不长 ,解决一个问题,清晰明白。南师的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是静坐爱好者的福音。
比如:关于静坐时候会走火入魔的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初次接触静坐的人来说,大概也是一个劝退的因素吧。
毕竟,静坐的目的是为了增强我们的精神力,如果因此而出现神经问题,那肯定得不偿失。
在这一主题讨论中,南师明确教导修行者,静坐不可能导致走火入魔 ,如果出现精神类问题,也并非静坐引起。更可能是我们身体早已潜伏有病根,静坐以后会有酸、痛、冷、热、胀、麻、痒等感觉。
所以,初学者在静坐以后可能比不静坐时还烦躁、不安,会导致半途而废。这样接地气的阐释,解开了初学者入门的困惑。
有过静坐体验的人,必然对丹田、脉轮、气脉这些神秘的认知极其好奇,南师在书中也讲到了,尤其是在静坐中感受过气机发动的人,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此处,构成幻想、联想等心理现象。
关于静坐中的“守窍”与“炼气”,南师更是提醒修行者,要理性对待,不要被那些概念贻误太深。南师也不忘记从医学的角度解释七支坐法的要求和原理,帮助为形成良好习惯的坐友纠正错误体态。
静坐能够带给我们心灵上的宁静和身体上的舒适,但南师一再强调,切不可神秘化,也不可妖魔化。这本小册子,能满足所有静坐爱好者关于“静坐”的所有问题。与其去网络上找那些不知真假的个人体验,不如打开南师的这本小册子,开始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